一、初识园艺,打开沟通之路

20139月,在东莞市残疾人联合会及石龙镇社会事务局的支持下,石龙镇成立了残疾人康复就业服务中心(以下简称石龙康就中心),以残障人士的需求为导向,以社区为依托,引入社会工作的服务理念和工作技巧由社会工作者、康复治疗师、职业治疗师等专业人员,为残障学员提供康复就业指导服务。在社工开展服务的过程中发现,阻碍残障学员实现公开就业的除了学员自身缺乏的就业技能外,还有与社会的“脱节”。由于社会文化和自身缺陷的影响,大部分的残障学员选择呆在家中,很少外出,社交范围小,孤独感、价值感低,社会适应能力的缺乏成为残障学员实现公开就业的最大障碍。

2014年,在机缘巧合之下,社工接触到园艺治疗这一新兴的治疗手法。而园艺疗法做为一种新颖的治疗手法,已经在多个国家受到认可并推广。研究发现“园艺疗法”主要是以植物为媒介,令参与者相对容易地获得社交、情绪、身体、认知、精神及创意方面的满足,拉近参与者之间的距离。在同年的3月,在石龙镇社会事务局及东莞市展能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支持下,石龙康就中心成为了香港园艺治疗协会的实习基地。这,成为了石龙康就中心残障学员步入社会的重要一步。

(残障学员、社区残障服务对象和志愿者合照)

二、专业化培训,项目化发展

成为香港园艺治疗协会实习基地后的石龙康就中心,为残障学员开展了一系列专业的园艺治疗活动,残障学员不仅学会了简单的播种、移植、扦插,也学会了如何与人表达、沟通和团队合作。然而,这只是残障学员在中心里的成长,离开中心,他们依然是一群避世的“世外高人”。如何让残障学员以其自信的一面走进社区,拉近与社区居民的距离?这成为了社工心中的一大难题。经过石龙康就中心团队的多方考虑,最终决定以残障学员擅长的园艺作为沟通的桥梁,并以项目化的形式,提升残障学员的综合能力。“绿‘适’农夫——石龙康就残障学员社会适应能力提升项目”由此而生。

该项目从学员的不足点(缺乏社会适应能力)出发,系统性地为学员开展园艺助理培训课程以及以学员担任指导员角色的“园缘不绝,相约社区”系列活动,学员能够通过学习、培训、授课等阶段的体会,逐步加深与社区的融合,渐渐建立融入社会的信心;同时,社区参与者可以通过活动,正面接触残障学员,加深对残疾人士的理解和认识。

(残障学员学习沟通的技巧)


学员阿欢,今年24岁,是这个项目中的首批学员。来中心前,阿欢的生活圈子只有八十多平方米,每天与家人说的话都不足10句话,更别说与陌生人了。来到石龙康就中心后,阿欢的生活从原来的一点变成了两点一线,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残障学员,人也变得开朗了。然而,这样的开朗仅仅是在家中及中心内,中心外的阿欢依然是个“害羞”的女孩,在陌生人面前自我介绍都困难,又如何进入社会工作呢?于是,在2017年的3月,阿欢正式加入了“绿‘适’农夫——石龙康就残障学员社会适应能力提升项目”。在这个项目中,阿欢一方面在中心接受社工开展的沟通、社交礼仪、园艺种植等技能训练,另一方面参加中心举办的各项走进社区的园艺活动,阿欢学习到新技能的同时,也能将该项技能运用于实际的操作中。园缘不绝,相约社区”的系列活动中,阿欢以园艺小导师的身份走进社区,将自己所知道的园艺种植知识教导给社区的居民,从播种到移植盆栽,从小声的自我介绍到自信的教导。如今的阿欢,不仅在中心担任了园艺委员,指导中心的其他残障学员种植、照料植物,在面对社区居民时,阿欢也能镇定自若、侃侃而谈。

“绿‘适’农夫”项目把石龙康就中心日常的教育课程、小组、活动、日常训练以项目的形式,进行了系统化的整合,多方面提升残障学员的综合能力。石龙康就中心园艺治疗项目化的发展,不仅提升了残障学员的综合能力,更让更多社区人士了解园艺、了解残障。

(学员指导社区残障服务对象种植)



、资源整合,残健共融

“绿‘适’农夫——石龙康就残障学员社会适应能力提升项目”为残障学员提供了与社会沟通的平台的同时,也为社会人士提供了认识残障、了解残障人士的机会。社会人士通过项目中的小组、活动等内容,正面地接触残障学员,与残障学员沟通、互动,改善了社会人士对残障学员的刻板印象。曾参与过项目相关活动的社会人士对项目中的残障学员都有高度的评价,“他们都是一些可爱的孩子,虽然反应不太灵敏,但待人很真诚”项目的其中一位参与者冰姨这样说道。此外,该项目也得到了石龙镇志愿者协会、东莞市拓展志愿服务总队启馨小组、龙城国际物业小区等社会组织、团体的支持与帮助。项目希望通过多团体、多模式的方式,提升残障人士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加残障人士与社会的沟通,促进残健共融的和谐社会。


(残障学员阿欢教导服务对象种植植物)

撰文:梁媚媚

石龙康就

2018年3月15日

引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