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鱼游沙碌(灯笼),添油添蜡烛”。新中国成立前,每逢中秋佳节,东莞的小孩子就唱着这样的童谣,手提着灯笼仔,到油烛店领取免费派送的蜡烛,然后走街串巷玩耍不停,这个被叫做"耍碌”。

在中秋佳节到来之际,为了让社区长者提前感受欢乐喜庆的节日气氛,同时锻炼长者的手指活动能力,以增强其身体活动机能,桥梓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于9月22日开展了“巧手庆中秋”灯笼制作活动。此次活动共吸引到20名社区长者参加。

活动开始,社工先向长者讲述此次活动的目的,并提前祝他们中秋节快乐。接着,社工把灯笼材料包发给每位长者。这种灯笼叫“绣球灯笼”,是由12片镂空的五角形大红卡纸拼接而成的。它顶部装2节电池的灯杆,底部用中国结流苏点缀,看起来像极了喜庆的绣球。当灯泡点亮时,黄色的灯光从灯笼的镂空处透射出来,把大红色的绣球灯笼映衬地更加喜庆。然后,社工讲解灯笼的制作方法以及各个步骤需要注意的细节,并作示范。

看完社工示范后,长者们便跃跃欲试,把卡纸镂空、弯折边、涂白乳胶、粘成2个各6片的半球形、把半球合体并装上灯杆和中国结流苏。因制作步骤较多,且相当考验手指的灵活度,所以长者的制作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当她们遇到困难时,都会跟相邻的“老友记”探讨一番或者向社工请教,随着困难一一化解,长者们也越“战”越勇、士气高涨。

在欢声笑语中,时间过得飞快,一个个灯笼也陆续完成了。长者摆弄着自己制作的灯笼,脸上挂着灿烂的笑容,仿佛回到孩童时期,不约而同地唱着“游鱼游沙碌(灯笼),添油添蜡烛……”。

撰文:周仕宗

常平桥梓社综

2020年9月22日

引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