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传承,文化中山东, 1113日,能驻石龙中山东社综社工带领来自招商银行南城支行11组亲子家庭共37人,走进石龙博物馆和中山东社区的老街小巷,访寻石龙镇3项目非遗传承、特色骑楼街区和百年邓氏民居,体验非遗制作,从而发现本土历史文化故事感受匠人精神,领略历史建筑之美。

13日早上9点来自东莞南城、寮步、东城等镇区的11组亲子家庭,齐聚石龙人民广场,开启今天的文化探索之旅正所谓“工欲其善事,必先利其器”,要领略石龙的非遗历史文化,当然要先要对石龙了解一番,石龙博物馆就成为了今天旅程的第一站。在博物馆一行人倾听讲解员的讲解,跟随着历史的脚印,从石器时代的人们生活初启到清末民初商业文化的盛况,重温东征红色印记,了解在党的领导下的实现的近代腾飞,石龙厚重的历史底蕴让参加者深感佩服——石龙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地方。

完成石龙博物馆之旅后,11组家庭分成3个小队,结合研学手册小任务开始探寻藏在街小巷之中的非遗传承工坊,听匠人与非遗的故事,感受非遗魅力。接下来,让我们跟随黄队的三组家庭,一同开启这次的探寻之旅吧。

在社工的带领下,穿过幽静的小巷,黄队首先来到东莞传统手工红漆描花木屐工坊,拜访技艺传承人梁锦泉先生自小对绘画有浓厚兴趣的泉叔,在木屐制作中如鱼得水,在木屐鞋面上利用手指毛笔等工具,生动地勾勒出花鸟虫兽等景物,让东莞木屐更显精美。泉叔生动地介绍东莞木屐的历史传承故事,告诉孩子们木屐用于婚嫁生子、新居入伙喜庆大事寄托着人们对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在场的孩子上了堂精彩的民俗科普课。

接着一行人回到了繁忙的太平路找到德和兴麒麟醒狮店。在店里,当代传承人郭润棠先生一家高兴地为孩子们介绍自己制作醒狮头的故事以及醒狮头的制作工序。最让孩子们高兴的是能亲舞动醒狮头,孩子们有些舞狮子头,有些则开心地戴上“大头佛”的头罩,一同模仿舞狮子的动作,体会一把舞狮的乐趣。家长则更忙碌了,拍照录视频,记录下孩子体验的精彩瞬间。

站,走进历史街区中山路,来到了新昌鼓店新昌鼓历经代人的传承,到现在已经有130多年历史。在观看和认识各种制机器之余当代传承人叶浩和先生的女婿华哥热情地为大家介绍道,“做鼓看似简单,其实非常考功夫,从切木材开始,要经历制鼓坯、选牛皮、粗细刮皮、水烫晒皮、牛皮厚薄推刮、蒙鼓、试音打钉、打底、上漆等工序每一个步骤都是非常重要的。除此之外,华哥还和大家科普,广东的鼓店主要做两种鼓,分别是龙船鼓和舞狮鼓,他们都有各自的特征。


社工摆出两种鼓让孩子去观察和敲打,引导大家尝试分辨两种鼓的不同之处。很快孩子就发现了两种鼓的不同之处,一种鼓的鼓身是有弧度的,鼓鼓的,打出来的鼓声比较低沉;另外一种鼓,鼓身是直上直下的,鼓声比较清脆响亮。社工让大家猜哪种是龙船鼓,哪种是舞狮子鼓,大家的猜测各有不同,有对有错,但重点是都进行了观察和思考。社工公布答案,胖鼓身,鼓声较雄壮深厚的是舞狮鼓,因为舞狮子作为风俗仪式的一部分,鼓声需要低沉而威武;而直鼓身,鼓声清脆响亮的自然是龙船鼓了,作为中国一大特色的赛龙舟,鼓声自然越响亮越好。

完成了“非遗探寻”后,我们的研学之旅就结束了吗?当然不是!看了那么多非遗文化技艺,当然要更深入地接触一番。在新昌鼓店门口一字排开八张桌子全体参加者稍作休息,品尝石龙特产李全和柚子皮与津威之后,“非遗体验”环节开始了,首先是由华哥带领大家体验手工制鼓的打捁工序。

打捁是制鼓最为重要的一道工序,需要非常用心和专注地去完成,是体现工匠精神的重要环节。在过程中,华哥耐心地教导孩子进行打捁,而家长也兴致勃勃地参与进来,这时家长们才发现,看似简单的工序也是非常考验人的,但他们和孩子一同完成之后,比孩子笑得还开心!

中午,参加者一同品尝本地特色菜馆“奇香菜馆”后,移步到百年民居——邓氏民居中,继续“非遗体验”——东莞红漆描花木屐的“画花”环节。木屐画花工序最重要的是胆大心细,泉叔手指轻点,毛笔数划,一只木屐就画好了,在座的家长和孩子们都叹为观止。泉叔逐个步骤进行示范,并去到每一组进行指导,鼓励孩子和家长按照自己的喜好进行创作,艺术真的可以如此简单和让人快乐

为期一天的莞邑时光研学之旅顺利结束,孩子们和家长们也带着满满的收获踏上归途。我们期待更多的孩子与家长能来到石龙这片热土,领略这里特有的文化魅力,带走跟多的知识与欢乐。



撰文/袁炜筠

石龙中山东社综

2021年1114日

引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