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为艾滋病患者开展户外活动 展能社工供图

         为更好地宣传艾滋病的预防工作,消除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歧视,2010年5月,东莞第一批医务社会工作者进入8家市直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社会工作服务。

         其中,东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艾滋病预防控制所目前在岗社工4名,在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VCT)门诊驻点,为居住在东莞的艾滋病患者提供咨询与关怀服务。

        经过7年的不懈努力,东莞首批医务社工通过开展“同路人联盟”项目服务,为高危行为人群、恐艾人群、艾滋病患者及家属提供包括知识普及、咨询求助、心理辅导等服务,项目获得2016年东莞优秀服务案例入围奖。


  •  有口难开 谈“艾”色变


        艾滋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由感染HIV病毒引起。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CD4T淋巴细胞作为主要攻击目标,大量破坏该细胞,使人体丧失免疫功能。

        “还记得那一天,李先生戴着口罩和鸭舌帽前来领取自己的HIV检测报告单,直到进入个案会谈室后,他主动锁上门,这才摘下口罩和鸭舌帽。”肖社工回忆说。

        肖社工说,当被告知其已确诊感染HIV时,李先生整个身体像塌下去一样,他一手拿着报告单,另一手紧拽着自己的头发,眉头紧锁,表情极度痛苦与绝望。“李先生不停重复说,感染上HIV,人生从此没有希望,他也无脸面对亲朋好友,而且坚信自己将很快就会死去。”

        这就是一位艾滋病感染者真实的写照。为了安抚好李先生,肖社工一方面通过提供艾滋病的相关知识,提高李先生对艾滋病的认知;另一方面,在生活中肖社工经常陪伴李先生,倾听其心声,协助其理性地分析问题。

        就这样,经过两个多月的辅导和交流,李先生不再谈“艾”色变,接受自己被感染的事实,他的生活也逐渐回归正轨。

红丝带,是对HIV和艾滋病认识的国际符号


  • 与“艾”同行 让爱启程


        2011年开始,防艾社工建立“爱之家”QQ群,为居住在东莞的艾滋病患者提供一个非面对面的互助平台。艾滋病患者可以在充分保护自己隐私的前提下,与其他艾滋病患者进行疾病以及健康知识的分享和交流。

        2012年,北京白桦林联盟负责人白桦与防艾社工合作,通过分享自我感染HIV的历程,让不少患者及家属受益。

        2013年,防艾社工计划筹备开展艾滋病患互助组织项目,项目起初将一些情绪状态较好的个案发展为同伴教育志愿者并以同路人身份尝试为QQ群内棘手的个案提供辅导。

        2014年,在市疾控中心的支持下,防艾社工号召这两年无意识发展与培养的同伴教育志愿者组建起第一批同伴教育员,由此形成“同路人联盟”的雏形。

        2015年,防艾社工开始有计划地为同伴教育员设计相应的培训,并把其服务拓展到活动参与的协助中。

        2016年,防艾社工在同伴教育员规模扩大、规范化管理以及服务常态化上做出成效。同伴教育员以同路人的身份“线上线下”以身说法,协助有困难或遭遇挫折的病友正确面对感染事实,同路人联盟正式启航。

        经过多年的发展,“同路人联盟”项目已取得显著成效:2016年上半年已完成2016年新同伴教育员的招募、选拔、面试、服务协议的签订,人员规模由2015年的6名发展至14名。


  • 名词解释——“同路人联盟

       “同路人联盟”是由驻艾滋病预防控制所的展能社工发起,由“同伴教育员”响应组成的为艾滋病患提供关怀与帮扶服务的联盟组织。

        从2016年开始,防艾社工致力于“同伴教育员”队伍规模的扩大以及规范化的管理;并把同伴服务运用到老病友交流活动、新发感染者关怀活动以及陪伴,还有线下为社工转介的疑难个案提供咨询辅导服务当中。

       “同伴教育”是一种具体、专业的教育方法,是指由通过培训具有相似年龄、性别、背景、经历、共同语言等一种或多种共同特征的辅导员在他们自身同属的同伴群体中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的教育方式。

引用链接:http://epaper.timedg.com/index.php?date=20170707&page=5